一起学党史(58)运筹帷幄 战略决战

发布者:主站信息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5-31浏览次数:3840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校微信公众号特开设“一起学党史”专栏,持续推送党史故事100篇,与大家一起学习党史知识,重温历史伟业,感悟思想伟力,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精神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入驻中央驻地西柏坡指挥共产党的行动。西柏坡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重要指挥中心,是中共中央进入北平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毛泽东运筹帷幄,胜利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有力推动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中共中央入驻西柏坡时,解放战争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此时,人民解放战争已经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敌我力量的差距在日益缩小。此时,为了避免被包围歼灭,国民党军队被迫将其精锐部队和主要兵力集中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原、西北5个战场,进行所谓的重点防御。这为人民解放军发起战略决战提供了可能。

九月会议后,部分参会人员合影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机关小食堂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7人,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有14人,列席会议重要工作人员有10人。这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打倒国民党,战略任务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根本上打倒国民党。”

九月会议为人民解放军发起战略决战做了重要的动员和准备。在九月会议精神指导下,根据毛泽东指示的“攻城打援”战略方针,9月16日,华东人民解放军发起济南战役,拉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接着,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又在西柏坡领导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塔山狙击战的我军阵地

1948年9月12日率先发起的辽沈战役,历时52天,是我军第一次以70万兵力发起的大规模战略进攻,对战勤组织调度提出非常高的保障要求。辽沈战役前,我军将后勤分成前方后勤(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和后方后勤(东北军区后勤部)。前方后勤直接随野战军行动,并与后方后勤连接,及时保障前线作战需要。正是由于东北解放区各级党政机关的动员组织力度、人民群众的支前热情、支前队伍的丰富经验,促使了辽沈战役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出现新的转折点,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基本格局。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敌我双方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1948年11月6日开始到次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5天。我参战部队有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六十余万人。国民党参战部队有五个兵团和三个绥靖区部队,共二十二个军、五十六个师,总计兵力八十万人,被歼灭五十五万五千人,淮海战役的胜利书写了我军以少胜多的辉煌历史。这次战役结束后的第十一天,蒋介石即宣告“引退”,南京国民党反动政权从此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第三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也是战略决战的最后一个大战役。从1948年12月上旬至1949年1月31日,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平津战役的胜利,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为新中国定都北京举行了奠基礼。

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突破浓烟密火,扑向国民党的指挥所鲁楼

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4个月零19天,共歼敌154万人,基本上消灭了长江以北国民党的军事主力。其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经常在毛泽东住处,集体商讨瞬息万变的战争形势,并通过一封封电报把作战命令从西柏坡发往前方战场。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旧址

据统计,三大战役期间,在西柏坡16.3平方米的旧民房里,毛泽东起草了230余封电文。在战事紧张的时候,中共中央平均每个月收发电报字数达到140万字。正是通过一封封电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军事战略思想得到了有效贯彻执行,这为三大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领导和指导。周恩来幽默地说,我们这个指挥部“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只是天天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


文章来源:共产党员网、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