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9日—11日,台湾文化城市规划学院陈明竺教授来我校进行为期三天的学术交流活动。陈教授本次来校活动安排密集,内容丰富,双方积极寻求合作办学的契合点。
4月9日上午,“建筑与规划学院3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在建筑与规划学院会议室召开。台湾大学陈明竺教授、校领导及建筑学院教研室主任以上人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校长石曙光主持。
会上,陈明竺教授对我校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习实践活动以及与台湾院校的交流活动分别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了“危机感”、“做实务,做到务实”、“路径图”、“学程”、“系主任=经理人”、“都市=交响乐”等全新概念,使与会领导和教师在思维和创新领域受到启发,为我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随后,学校领导和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与陈教授深入探讨了学术专业及利于学院发展的相关问题,陈教授都悉心地解答并提出建议。
4月9日下午,公共艺术学院2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在公共艺术学院会议室举行。陈明竺教授、校领导及公共艺术学院教研室主任以上人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校长石曙光主持。
会上,公共艺术学院院长雷雨霖首先对该院环境设计、风景园林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特色做了总体介绍。接着,环境设计专业室内方向负责人王晓辉,景观设计方向孙杨,风景园林专业刘汝晶分别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了详细汇报。汇报后,陈明竺教授对公共艺术学院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与我院老师对环境设计专业、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他建议在课程建设上要有创新性,建议成立课程委员会,聘请校外公司人员兼职,进行课程设置,尽量与就业单位做到无缝对接。
4月10日上午,学校“两岸高校交流研讨会”在行政楼三楼会议室召开。陈明竺教授、学校领导、文创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建筑规划学院的相关人员、教务处、学生处、外事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石曙光校长主持。
会议主要围绕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及两岸交流等问题,与陈明竺教授进行深入探讨、交流。会上,陈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文化大学在两岸交流方面的情况,以及目前台湾大学接收大陆学生的情况;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对大陆和台湾高校进行交流的政策;并介绍了与台湾大学可以开展的学期交流和暑期研修等交流项目。最后陈教授希望学校能够分步落实实施方案,并建议学校组成代表团赴台实地考查,并拟订合作院校,重点考察合作院校的软硬件设施,同时为派学生交流做好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
4月10日下午,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在行政楼三楼会议室举行。莅临论证会的专家有:陈明竺、张彬彬、宗世英、张英杰、卢春林、王敬、徐毅鹏、孙宝庆等。会议由石曙光主持。
会上,文化创意产业学院负责人对环境设计专业和视觉传单专业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了详细汇报。两组专家对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别给予了肯定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和建议,学校领导对专家组的意见表示赞同。文化创意产业院学院将会按照专家组的意见建议做好落实工作。
4月11日上午,“台湾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现状及发展趋势”座谈会在行政楼三楼会议室召开。学校领导、相关部门和各学院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石曙光院长主持会议。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合理定位民办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学与学生管理机制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我校在根据自身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向外学习,不断探索。
会上,陈明竺教授对台湾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现状及发展趋势做了详细介绍。他说:“知识是重要的,应用知识更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生产实践更加紧密地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这样,就引发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应用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
最后,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对陈明竺教授所阐述的观点表示肯定,并在今后的教育中,努力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4月11日下午,公共艺术学院“关于台湾大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类人才培养与就业趋势报告会”在公共艺术学院报告厅举行。学校领导、相关部门和各学院主要负责人及建筑、艺术学院师生参加。会议由公共艺术学院院长雷雨霖主持。
会上,陈明竺教授以自己亲身经历向大家展示了他的建筑学、城市规划的理想之路,以告诫学生们未来的事业生涯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能静下心,认真的、勤奋的、刻苦的、多钻研、多创造,那么我们离梦想也就会近了一步。会后,陈教授又和同学们进行了近距离的交谈,场面热烈有序。对于同学们提出的关于专业知识的问题,陈教授都给予了认真回答。
陈明竺教授在我校所进行的学术交流活动,产生了良好效果。几天来,通过与学校领导和多个分院师生接触,广泛交流,沟通情况,相互认知,取长补短,寻求合作契合点;各分院师生汲取新观念,思考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人才创新途径和方法,同时也为两岸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提高双赢,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